
参加 ComfyCon 有感 —— 数据剖析与自我反思
参加 ComfyCon 有感 —— 数据剖析与自我反思
一、引言:为何探究多平台运营?
在 ComfyCon 上,我见到了不少在不同平台上的领军人物,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顶流,我可以吗?引发了我的思考:
- 我的内容创作能力是否有待提升?
- 为什么在数十个平台均运营近一年后,仍未能成为真正的“Top”?
本文将基于我各平台的数据,直面问题,剖析优劣得失,并探索未来可执行的改进方向,为自己带来更明确的运营策略和目标。
二、平台分类与核心数据
平台 | 平台分类 | 描述 | 创作开始时间 | 最近更新时间 | 成就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Bilibili | 内容传播 | 国内长视频内容发布和互动平台 | Dec. 5, 2022 | Jan. 6, 2025 | 孙笑川与邻居友好互动日版6.9万播放量,总播放21.4万,总获赞2593,粉丝34 |
CivitAI | AI 社区 | 最大AI绘画模型社区 | Mar. 2, 2025 | Apr. 2, 2025 | FeMix_HassakuXL获得2.6K下载,35书签,138点赞,总下载2.7K,总获赞183,粉丝58;Leaderboard新创作者第14,Base Model Creators第16 |
CodeWithGPU | 镜像 | autodl的算法镜像社区 | Jan. 1, 2024 | Mar. 3, 2025 | ChatTTS全站最高排名第49,总下载2.4K |
CompShare | 镜像 | CompShare的算法镜像社区 | Nov. 7, 2024 | Mar. 20, 2025 | lora-scripts全站最高排名第2 |
GitHub | 代码 | 代码开源平台 | Oct. 29, 2023 | Apr. 2, 2025 | ComfyUI-SAM2获144 Star,总Star233,开发者评级A |
Liblib | AI 社区 | 国内最大AI绘画模型/工作流平台 | Jan. 27, 2025 | Mar. 26, 2025 | 总下载3.2K |
ModelScope | AI 社区 | 国内最大AI模型平台(huggingface平替) | June 3, 2025 | Mar. 27, 2025 | 总下载7945 |
OpenArt | AI 社区 | 最大的AI工作流开源社区 | Mar. 3, 2025 | Mar. 7, 2025 | 总下载441,观看1.5K |
微信公众号 | 内容传播 | 微信自带的信息发布和互动平台 | Sept. 1, 2025 | Mar. 31, 2025 | 【高效科研】李沐和吴恩达推荐的论文散步精度法获517阅读,121转发,粉丝171 |
知乎 | 内容传播 | 问答、专业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 | Mar. 29, 2024 | Feb. 26, 2025 | 总获赞447,被关注49 |
三、数据分析
下面对数据做进一步分析,不仅展示各平台的优势,同时也剖析存在的不足:
- 流量与下载
- Bilibili 的 21.4 万播放量和 ModelScope 的 7945 下载量均显示出我所创作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。
- 部分平台(如 OpenArt)的下载量低(441),表明由内容吸引力与观看/下载转化率不足。内容同质化严重,如果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,比如我做了一个Flux文生图后接上Wan2.1图生视频的,会收获更多的关注。
- 互动与粉丝增长
- 微信公众号的 1:4 阅读/转发比和 171 关注量展示了不错的用户粘性,且每周均有稳定的增长;GitHub 的 Star 数,各平台的下载量也持续增长。
- Bilibili 虽播放量高,但粉丝仅 34,互动效果并未完全转化为忠实用户;知乎虽互动活跃,但总体数据波动较大。
- 排行榜与内容影响
- CivitAI 的排行榜成绩(新创作者 Top 14)和 CompShare 的第 2 名表明,在细分领域具备一定影响力。
- 但是上榜并不意味着会带来流量,比如CivitAI的榜单是偏隐蔽的,需要点进右上角头像才能进入,但是 Codewithgpu 和 Compshare 的前十榜单确实会放在网站首页,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。
)
分析这张图可以看出,ModelScope的下载最高,但也和我在该站运营时间最久有关。
)
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最多,和我长期耕耘,每周必更周报脱不了关系。知乎和Bilibili由于更新无规律,内容质量层次不齐,粉丝量始终上不去。
四、问题剖析:轻松聊聊三大痛点
为了让分析更易于阅读,我将问题分为三个轻松但实在的部分:
长期深耕的困境
目前微信公众号、GitHub和 CivitAI 都保持了较为规范的更新,但 Bilibili 和知乎等平台却缺乏固定发布计划。这并非全然是能力不足,而是没有一套流程化的创作模式。我曾经总幻想“一举成名”,结果发现随性发布只会让成绩零散,缺乏持续性。
创新性与跟风的两难
在 CodeWithGPU 和 CompShare 中,我发现自己更多依赖热门项目的二次开发。这样的“赶潮流”虽能迅速引流,但却难以构建个人独特的品牌印记。回想在 GitHub 上,热门插件的流量虽高,但内心始终渴望能推出独树一帜的作品。
多平台精力分散的窘境
每天在 CivitAI 上至少花费一小时发布模型,导致其他平台内容更新受到影响。内容间缺乏互通性,难以形成协同效应。正如生活中同时扮演多个角色,总会让人分身乏术,无法在某一领域真正闪光。
五、改进策略与目标规划:明确路径,一步一步来
基于上述问题,我提出以下具体、可执行的改进措施:
- 聚焦核心平台
- 根据数据,重点投入微信公众号、GitHub和 CivitAI(ModelScope和Liblib同步发),另外,OpenArt 和 SeaArt 也可以考虑布局,前提是不影响前三个平台的运营。
- 制定明确的短期(3-6个月)和中期(6-12个月)目标,如粉丝增长率、下载量提升等。
- 优化更新流程
- 建立固定的创作流程和发布周期,每周在重点平台至少定期发布高质量内容。
- 制定内容计划,合理安排热点跟进与深度原创相结合的策略。
- 提升内容创新
- 专注开发独立项目或原创模型,减少对热门项目的依赖。
- 找出下沉用户真正感兴趣的话题,进行专题深度创作。
六、总结与未来展望
经过这次数据剖析与自我反思,我认识到:
- 坚持与流程:只有建立规范的创作流程,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深耕。
- 创新与品牌:在追逐热点的同时,必须注重原创性,打造独特个人品牌。
- 聚焦与精细:精力分散往往导致成长缓慢,未来将聚焦少数核心平台,形成协同效应。
未来,我将以数据为依据,专注于重点平台,明确更新流程与目标,逐步实现个人运营的突破。正如 ComfyCon 上那些标杆人物所展示的那样,只有不断反思、不断创新,才能在多元平台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芒。